少年
格物课
概况
捷地减河,原叫减水河、砖河,又称南减河、浮河,在河北省东南部。海河流域南运河在河北省沧州市的分洪河道,从河北省沧州市南捷地回族乡捷地村的捷地进洪闸开始,到黄骅市歧口南高尘头村的新防潮闸止,长约83公里。跨黄骅、沧县、沧州市新华区、沧州开发区等地。初建时的使用就是主要承担排泄南运河一部分的洪水,为沧州市的市级分洪河道。
捷地减河干流
入海口河道
展开剩余78%由于捷地减河位于秦汉黄河古河道高地上,河槽经人工疏浚开挖以后虽然低于两侧平地,但两侧的古自然堤却高于两侧平地。因此,捷地减河只能排泄南运河的洪水,而难于排泄运东地区的洪水。所以除少数分洪河道外,没有支流。
河道整治
明弘治二年(1489年),黄河决口北泛,影响张秋运道。次年,明朝廷派户部侍郎白昂前往修治。除构筑堤防外,为调节运河水量,白昂自东平至兴济开减河十二道,捷地减河即为其中之一。清雍正三年(1725年),直隶发生大水。次年,怡亲王允祥组织人员在捷地减河引水口修建五孔减水闸。此外,他还重新疏浚捷地减河,自捷地村向东,经八里屯、风化店、大寺、小吴家庄、郑家口,折而向东南流入母猪港,再与石碑河交汇,穿大沟洼、长港、小西河入海。修闸、浚河之外,允祥还组织在减河引水口至刘三家庄的土埝外加修一道遥堤,以防减河洪水漫溢。
黄骅市段
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南运河天津城南的侯家园一段堤防发生漫溢,洪水汇于天津城厢西南低洼处,天津城外围紧急填垫堤埝进行拦护。次年二月,乾隆东巡。直隶总督杨廷璋、天津道道员宋宗元提议于南运河天津芥园处挑挖减河至中塘洼入海。乾隆遂命直隶布政使周元理于南运河上游另择新址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沧县、黄骅两县先后于1963年、1965年,组织民工对捷地减河进行复堤维修及堤防加固。1972年,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组织对捷地减河进行扩建、疏浚、加高培厚堤防。1995年汛前,又将捷地节制闸的八扇木闸门更换为钢闸门。2005年,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将原电站闸改建为泄洪闸,承担泄洪任务。捷地节制闸及启闭设备作为文物进行保管。
涵闸工程
捷地分洪闸,位于河北省沧县捷地镇西南,由分洪闸和电站涵洞组成。分洪闸由130米的引河与南运河右岸相连接。1971年10月《捷地减河扩建工程设计》确定,在南运河行洪流量300立方米每秒时,捷地减河分泄180立方米每秒。但根据捷地水文站实测资料,按自然分流,8孔闸全开只能分泄144立方米每秒。为扩大捷地减河泄量,确定在捷地修建枢纽工程,列入捷地减河扩建项目,一并完成。设计时,根据沧州地市意见,为兼顾沧州市城市用水及美化等问题,决定将枢纽下移到距捷地分洪闸16公里与北陈屯节制闸统一调度,联合运用,由北陈屯节制闸控制下泄120立方米每秒,捷地分洪闸分泄180立方米每秒。此闸在50年代、1963年汛期以及80年代引黄引岳济津期间,对保证捷地以下南运河安全行洪和冬季输水起到了“太平门”作用,效益显著。1963年6月,沧州专署水利局将闸移交河北省南运河管理局管理。
涵闸工程
捷地减河分洪闸
历史文化
捷地乾隆碑。乾隆碑,位于沧县捷地回族自治乡捷地减河闸口北岸,乾隆碑分碑座、碑身、碑帽三层。碑身宽1.25米,高1.79米,厚0.30米。碑帽高1.12米,宽1.10米,厚0.40米。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(公元1771年)春,乾隆帝下江南时在此下船观看分水河闸,留下碑文。捷地减河枢纽依托明代闸坝工程龙骨石、清乾隆捷地坝工纪事诗碑、清同治宪示碑、民国捷地节制闸及大运河碑廊、大运河申遗碑廊组成的御碑苑景区,已成为南运河沿线一处重要的水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。
乾隆御碑及捷地减河宪示碑
发布于:北京市新玺配资-新玺配资官网-线上股票配资炒股-杭州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